「禮」所當然生命記憶的伴手禮
伴手禮源自於臺灣社會文化中,人際交往表達情義的生活習慣,隨著時代變遷,伴手禮的種類也許有所變化,不變的是禮輕情意重的心意永遠流傳。
有「禮」走天下,所以,不管古代還是現代,出門訪友探親或是客戶拜訪,總是不能只帶「兩串蕉」,而伴手禮就成了聯絡感情的重要角色,隨時代的不同,伴手禮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及變化。
「伴手禮」是送禮文化中最輕鬆自在的。顧名思義,「伴手」形容拜訪親友時,不是「空 手」而來,而方便的帶些隨手可攜帶的禮物到訪。
臺灣人傳統意義中的伴手禮有三大特色,包括「體積不大、量不多可以隨身攜帶」、「單 價不高」以及「某地的名特產」等,充分表現出「禮輕情意重」的情義。反之,若送得太貴重,反而失去「伴手禮」的意義,更顯得彼此交情生疏。
伴手禮的溫暖情義
在早期農業社會裡,親戚朋友往來收送「伴手禮」,通常有四個理由,一為年節應時應景,如中秋節送月餅;二則是本地出產的花蔬水果,分送給遠地親友;三則為外出旅行,買些老店名鋪的名特產,跟家人朋友分享;最後則是生命禮俗的必備禮數,如小孩彌月、滿週歲,長輩生日祝壽等等,不過這些特殊生命情境的伴手禮禁忌較多,不一定可以歸類為伴手禮的範疇。
古往今來,伴手禮收送仍有城鄉之別,也就是說鄉下地方多半會送當地出產應景應時的時 蔬水果,做為伴手禮。臺灣有段諺語,形容一年四季的農產:「正月蔥、二月韮、三月莧、四月蘿、五月匏、六月瓜、七月筍、八月芋、九芥藍、十芹菜、十一蒜、十二白。」以前的人認為吃當令的果菜,是最好吃且是對身體最好,熱情的鄉下人家總會在自家農作物成熟時,分送給親友或者互相交換作物,這樣的生活習慣仍舊延續在現代臺灣生活當中。
伴手禮的內涵傳達出臺灣人的生命智慧,然而伴手禮的類型,卻隨著時代和社會階級有所差異。
伴手禮的時代變化
早期是農業社會,人民生活清苦,不過,到了大節日,親友間互相往來探訪或是每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時,還是少不了「伴手禮」,當時多數人的伴手禮就是自家種植的農產品或是自家做的醬菜、蘿蔔乾等,因為居住地不同,有時從伴手禮中也能看出親友是從哪裡來的,例如海濱人家會送魚乾、魚丸,較靠內陸的人可能就會送雞鴨、草仔粿、臘肉等。
到了1960、70年代,臺灣經濟起飛,民眾生活逐漸好轉,加上交通更為便利,親友往來日益頻繁,伴手禮也跟著出現變化,市場上開始有禮盒包裝型式的伴手禮,另外,許多在地名產為了表現特色及賣點,也開始在包裝上下功夫。伴手禮的內容,也不再侷限於食物、名產,比較有錢的親友可能會購買一些少見的舶來品,例如香水、口紅、巧克力、衣服等等。生意人在生意往來上,也會帶著洋菸、洋酒等禮物,來做為拜訪客戶的伴手禮。
伴手禮的國民外交
能伴手禮是臺灣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,現代人生活水準和舊時代大不相同,選購伴手禮時,價格往往不是首要考量,而是希望挑選收禮者喜愛,或是最適合的禮物。尤其隨著社會國際化程度越高,每個人都有接待外國朋友的機會,因此送給外賓的禮物也是一大學問。
臺灣人在挑選送給外國朋友的伴手禮時,通常有兩個主要的考量點,其一就是要具有臺灣 特色或臺灣風味,再來則是考量伴手禮遠渡重洋的時間及保存性,所以,攜帶方便、便於保存也是不能忽略的。
早期常見的伴手禮是以食物為主,例如鳳梨酥、肉鬆罐頭、高梁酒、茶葉等都很受歡迎, 另外,像中國結、毛筆、玉珮吊飾等有中國風的小禮物,也是外國人很喜歡收到的禮物。
現在各國海關對於食物及肉製品管制要求不一,加上伴手禮選擇性更多了,所以,很多人 會買具有原住民特色的飾品、三義木雕、鶯歌陶瓷、故宮禮品、寺廟平安符等等,做為送給外國友人的伴手禮,從中也發現越來越多傳統工藝變身為具有臺灣特色的伴手禮。
今昔對照,有不少昔日常送的伴手禮早不復見,隨著時代變遷,可以選擇的伴手禮種類卻也更多元,
像現在各個節日,伴手禮絕對少不了~在台中最常見的伴手禮即是鳳梨酥&太陽餅類,屬於當地發源最興旺的產品~
資料來源:撰文╱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 卓克華、高旻君